脑卒中,又称“中风”,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致残率都比较高,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因卒中死亡154万人,在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相关研究显示,缺乏体育运动是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规律的有氧运动,则可显著降低慢性病患者全死因风险达45.9%。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口号是“体医融合,战胜卒中”。本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医生为大家讲解如何科学运动防治卒中。
一、科学运动在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体医融合”理念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在卒中防治方面,体医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预防卒中: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降低卒中风险具有显著效果。世界卒中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卒中。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民健身行动中也提到: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
《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推荐,可以将有氧运动作为首选,包括但不限于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并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卒中后的康复:
卒中后患者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体育锻炼和康复训练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指出,运动康复可通过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帮助卒中患者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生活质量: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还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睡眠和社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形式,可以帮助卒中患者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二、不同人群适合的运动方式
1.健康成年人
优先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球类运动等,这些运动能够提升心肺功能。
配合抗阻训练:如俯卧撑、引体向上、举哑铃等,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加入柔韧性训练:如拉伸运动、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
2.老年人
以安全为前提:选择风险较低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广场舞和慢速游泳等,避免高强度或可能引发跌倒的运动。
循序渐进:从少量运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以适应身体状况的变化。
重视力量训练: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流失加快。适当的轻度力量训练(如弹力带训练、轻重量哑铃等)能够帮助维持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预防跌倒。
3.儿童和青少年
以趣味性为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运动,如球类、跳绳、游泳、跑步等,以提高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鼓励户外活动:在阳光下进行运动能够促进骨骼健康,有助于钙质吸收和身体发育。
避免久坐:限制屏幕时间,减少静态行为,多参与户外运动,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
特别提醒
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都应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引发损伤。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帮助放松肌肉。
如果您患有慢性疾病或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科室简介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是集针灸科、脑病科、神经内科三位一体的科室,拥有高效、协同的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溶栓介入团队24小时待命,能够随时进行动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等血管介入治疗,构建了完备快速的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区域内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科室坚持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在针灸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针灸、推拿、康复、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强调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取得显著疗效,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深受患者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