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日法”确定的。“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今年“三伏”是:7月15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为末伏(三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俗话说“热在三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夏至以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三伏”。咳喘病发作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夏季阳气偏盛之时,病邪被阳气抑制伏藏体内,所以夏季咳喘病发病较少,但发病之源并未消除。因此,在三伏天要抓住夏季三伏天防治咳喘病的良机。
以咳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中医学认为,咳喘之疾,多有夙根,为本虚标实之证,可涉及多个脏器功能的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肺。肺脏娇嫩、肺常不足,感受外邪,邪毒容易留伏;肺虚卫外不固,更易受外邪侵袭而复发,这就是临床上哮喘、反呼、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原因。在治疗上,西医以消除炎症,调节免疫功能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抗生素滥用、激素毒副作用、依从性低等情况,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探求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是近几年讨论的热门话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咳喘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阴阳变化。四时之中,夏季属阳,同气相求,夏季人的阳气以升发为主,三伏为阳中之阳,为阳气最为隆盛之时,此时阳气蒸蒸而发,充于五脏,达于肌肤腠理,气血通畅,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旺盛。根据中医“天人合一”学说和“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子午流注、适时开穴”季节性治疗理论,在每年的夏季三伏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咳喘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三伏天,咳喘患者正气稍充,卫外渐固,伏痰更得阳气温煦呈现化解趋势,若于三伏天以诸阳经穴位贴敷助之,则能振奋脏腑功能,扶正固本,调节阴阳气血平衡,使伏痰得化,卫气得固,不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抓住三伏天防治咳喘病的良机,必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