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对口支援】把群众当亲人 把他乡作故乡

发布时间:2022-01-04 浏览次数:

有这样一群人,因为信仰,让世界各地流传着仲景的传说;有这样一群人,因为信仰,把民族的瑰宝传承到五湖四海。2001年至2021年,20年间,在也门、冈比亚,中国西藏、新疆以及青海等地,都留下了辽宁中医人的足迹。

本期人物:王敏、修婵、张湜、张天聪

支援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

支援时间:2021年10月至今

天山脚下的中医温度——王敏

王敏曾接诊过一位结节性痒疹的老年患者张爷爷,因自身得病多年,病情较重,经常撵转于当地的大小医院受过多种治疗方法,效果都不太明显,当家属带他来找王敏的时候,他还有点怀疑。

王敏详细地询问了张爷爷的病情,决定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一点一点解决问题,考虑到年龄等因素,不能使用特殊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治疗用药上以中药汤剂为主。

半个月后,张爷爷复诊时对王敏说,“王大夫,我现在不那么痒了,皮肤红肿也减轻了,看来这中医药真有效呀。”


赤城援疆洒下一片深情——修婵

修婵说,来到九师医院后,她就成了这里的“家庭医生”,既看身体疾病,还看“心理疾病”。每周接诊80余人,患者中多数为更年期女性。

50多岁的王阿姨就是修婵的众多患者之一。王阿姨第一次接受治疗时焦虑不安,眼睛红肿、布满血丝,表示自己好几宿没怎么睡觉了。经过交谈,修婵了解到王阿姨素来睡眠质量欠佳,最近由于家里突发变故就彻底睡不着觉了。看着憔悴的王阿姨,修婵不禁想起了远在沈阳的妈妈……索性临近中午,修婵便与王阿姨聊起了天,还加了联系方式。

此后,修婵经常用手机联络王阿姨,积极开导、宽慰,跟进她的身体状况。一个月后,王阿姨回来复诊,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身体也好了大半,还亲切地称呼修禅为“闺女”。


用满腔热血回馈边疆人民——张湜

张湜所在的中医康复科于今年11月成立,由中医科、康复科、疼痛科整合而成,新增了独立门诊和病区。任命为科主任以来,张湜从前期的病房选址、人员整合、科室架构建立,到成立后的制度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操作规范制定,组织查房和病历讨论等工作,都参与其中。摸索出了一套最适合受援医院的工作模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室患者量大幅提升,医疗质量也稳步提高。

在了解到偏远地区患者没有条件到市中心医院诊疗这一情况后,张湜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团场医院义诊。在165团场医院义诊时,一个哈萨克族的老阿妈没有化验单,语言不通,张湜就通过详细的查体后,初步考虑老阿妈是腰肌劳损、膝盖受凉导致的下蹲障碍,当即给她进行针灸治疗。针灸后老阿妈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激动地握着张湜的手,不停地说着什么。正在张湜疑惑之际,一位当地的小伙子走了进来,用汉语转述给张湜“这位老阿妈长年干重活儿,蹲不下身子已经两年多了,您治好她的病,她高兴,想请您去家里做客。”

截至目前,张湜累计参与查房60余次,前往边防医院义诊25次,“师带徒”培养医师3人 。


为戈壁滩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张天聪

在参观受援医院时张天聪说,这里给他的印象是一个医疗技术全面、患者具有迫切就医需求的医院,来到这里他想“干点实事”,让辽宁中医的特色技术扎下根来,造福更多的患者。

在后来的接触中,张天聪发现当地医生对于中医针灸推拿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学习条件。于是,张天聪本着“带着技术来,留下技术走”的原则,在受援医院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技术培训,定期举办针灸推拿小课堂,带动受援医院中医适宜技术水平的发展。

“洒下汗水、奉献力量的地方,是我们的战场;丈量初心、锻造信仰的地方,是我们的故乡。从沈水之阳奔赴世界各地,扛起辽宁中医人的责任与使命,将优质的中医医疗技术和温暖的情谊送到千千万万个老百姓身边。”这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口支援团队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书写出的铿锵事迹与繁荣画卷。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口支援系列报道今天正式结刊,但是我们的故事从未停止,辽宁中医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