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李玉奇教授荣获“国医大师”称号
德艺双馨大师风范
——走近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
题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我国政府组织评选的“国医大师”于5月13日揭晓。30位当代泰斗级名老中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他们作为中医药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为五千年中医药血脉代代相传做出了重要贡献。我院李玉奇教授众望所归、获此殊荣。请您随本报记者一起走近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
一、 承岐黄之术,悬壶济世
李玉奇教授,1917年出生于辽宁银州(今之铁岭)。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于乡试大考中独占鳌头。有感于当时许多穷苦百姓身染沉疴痼疾无法医治、倍受折磨,为解苍黎之苦,李老不择仕途、发奋学医济世。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刻苦攻专医术。孜孜七载寒窗、彻夜握卷长读,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25岁终于学业有成,悬壶济世。
新中国成立后,李老怀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情怀积极献身于中医事业。曾任辽宁省卫生厅第一任中医处处长,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省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终身理事,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遴选的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获得者),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国家卫生部“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等。
李老行医60余载,承岐黄之术、扬国医精华。他深知学海无涯、医术无边,虽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精研医经真谛、博采古今之长,遇有沉疴痼疾临证投药屡奏奇效,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被誉为“北国杏林泰斗,辽沈中医柱石”。可谓医林天骄、神誉九洲。
二、解病人疾苦,恪守医德
李老行医60余载,始终恪守师传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解病人之疾苦为己任,不分贵贱、不计得失。老人家常说:“行医道,但决不做医商”。
湖北省蒲圻市的一些农民多患有脾胃病,每年自蒲圻市前往沈阳找李老诊病的患者近300人。望着风尘仆仆赶来求医的农民,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经与有关部门联系,李老亲自前往蒲圻市,将自己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无偿地传授给那里的同仁。如今,蒲圻市的脾胃病治疗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得许多患者免于车马劳顿之苦,在当地便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像这样为民解难的事在李老的从医生涯中屡见不鲜。多年来他拒收患者钱物,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还时常解囊相助,深得病家信赖与敬仰。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患者众多,为了能得到李老的诊治,常常需要提前数天排队挂号,李老深知患者看病难,经常超负荷工作,虽年届92岁高龄,仍多次带病坚持出诊,为医界之典范。
李老一生清贫守志,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翁。十几年来,多次被国家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获省卫生厅“医德高尚奖”。辽宁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清贫守志、造福人间”为题报道了李老的高尚医德。
三、采众家所长,崇尚脾胃
李老行医60余载,采众家所长,功擅内科,精研脾胃病30载,在中医脾胃病领域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老揣摩医理,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勇于学术创新。经过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十余年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黄帝内经》、《圣济总录》等古代医家的论述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对本病的的认识,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崭新学术观点。
李老认为: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既寒气隔阳。所谓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治疗萎缩性胃炎,不以“胃痞”论治,不以“胃痛”论治,不以“九心痛”论治,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为瘤痈。可见虚寒则胀呕,实热则胃脘灼热而不适,瘀血则吐血便血,非调气所能治之于病本。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证明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发展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和胃痈形成因于寒凉不备、饮食不节、劳役伤胃、抑郁伤脾,久而积郁为瘀,瘀久化腐,败腐为痈相对照十分吻合。此观点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李老先后主持了国家卫生部、国家科技部 “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并组建了胃炎研究组。对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了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研发了国内治疗萎缩性胃炎为数不多的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国家中药三类新药: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老提出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对医学界的深远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了胃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它为慢性胃炎的致病之源,此论点一提出来便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反响。由于他们的发现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使医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因此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其实早在10余年前,李老便应用清热解毒、去腐消痈之法治愈了上千例该病患者。其清热解毒即包涵了现代医学的抗菌消炎之意。然由于条件有限,未采取更深入的探索,也缺乏与现代医学相接轨的研究态度,错失了可能与诺贝尔奖谋面的机会。正所谓殊途同归、法异而方同,中医的思想也完全可以领先于现代科技,这是一种唯物的、辩证的、与自然相通的科学性思维。以先进性的思维作指导、肯于深入研究及探索,中医也可以有发展和飞跃。
李老在60余年的临床医疗工作中,潜心研究舌象,在舌诊方面亦有所发现和创造。由李老提出的“观舌识病”及“排斥脉象”的诊疗技法丰富了中医舌诊的内容,取得了观舌识病的重大进展,成为“医林一绝”。在临床诊疗中,李老凭借“舌脉合参”能够预知恶变,被医界誉为“当代扁鹊”。
李老精通百家学说,对诸多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和重大建树。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著书立说颇丰。如:《中医验方》、《医门心境》、《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玉奇分册、《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病变研究》、《胃脘痛的临床研究》、《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辩证施治一求》等。在《中医药学报》、《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相关论文。以上著作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非常值得后辈医者耐心的研究和品味。
四、育杏林芳华,传道授业
李老特别重视中医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躬身力行,将毕生经验倾心传授。杏林耕耘60余载,李老的授业弟子多已成为颇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8年,在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指示下,李老领衔受命、历经辛劳,组建了辽宁中医学院,并亲自组织编写教材,拟定教学大纲。李老多年来一直担任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精心育人。迄今为止,李老已培养了40余位弟子传人。其中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人,省级名中医4人,中管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9人,辽宁跨世纪优秀学术骨干12人,硕士研究生5人,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构成的薪火相传的学术梯队。80年代初,李老多次亲自主持辽宁省名老中医传代继承大会,为50余位老中医指派了60余名徒弟,可谓“名师喜收高徒,中医后继有人”。
五、系国医发展,呕心沥血
李老热爱中医事业,这不仅表现在他精研医术、治病救人上,更体现在他呕心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不辞辛苦地为中医事业奔忙,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的行动上。
早在50年代初,李老亲手创办了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奠定了辽宁省中医院的雏形,是辽宁中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文革时期,辽宁中医被解体,李老临危受命,为辽宁中医的复兴费尽心血。随着改革开放及国际医学界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李老于90年代初走访了多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1991年,李老应邀率团出席在科伦坡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替代医学大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传统医学将为世界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报告,西方医学界为之震动。会上,斯里兰卡总统夫人代表总统亲自授予李老“医学博士学位”并为其颁发了红宝石勋章。这是中国中医界首次在世界医学大会上获此殊荣,也是中医走出国门,为世界所承认的第一步。
李老时刻心系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上书献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对反中医逆流,他毅然挺身而出,在《健康报》公开发表署名文章批判反中医罪行;在衡阳会议上,他又力主恪守中医本色,开展中医现代化;在“非典”期间,李老上书中央献出秘方,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首肯;近年来,针对中医药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李老向王国强副部长提出了十条建议,得到了王部长的高度重视;在对待中医学术上,李老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要大胆实践、探索创新,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李老不仅医术精湛,且酷爱古典文学,喜好诗词和水墨丹青。李老曾拜前清秀才赵炳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复拜银州著名书法大家陈秉初先生舞毫习墨。每逢医院重大喜事时,李老都会献诗题字以抒发其对医院和中医事业的热爱之情。李老豁达志远、淡泊名利,为人态度谦和,温文尔雅。虽已92岁高龄,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可谓 “谈吐随风生珠玉,词赋掷地作金声”。
纵观李老行医60余载,尽心尽力为患者诊治,奉献着他全部的知识与能量。时时刻刻心系国医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事业上。他一生清贫守志,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中医事业,福泽中医后辈,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李老可谓“德艺双馨、医之大家”,时至今日, 他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更是年轻一代的中医人永远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