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痛风性关节炎

发布时间:2008-03-20 浏览次数:

一、概述

痛风性关节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中尿酸含量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引起关节炎症反复发作。晚期可发生肾炎、泌尿系结石、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本病的临床特点为突发性关节剧痛,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关节畸形,高尿酸血症。

痛风”一症,中医经典中曾作了较详细的记载。

1.《类证治裁·痛风》则说痛风是“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2.《证治准绳·痛风》认为痛风是由“风湿客于肾经,血脉瘀滞”所致;

3.《张氏医痛·痛风》则提出:“肥人肢节疼,多风湿痰饮流注”的见解。

从这些典籍对“痛风”所下的定义及其对病因、临床表现的描述来看,传统的“痛风”包括了本节所有介绍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它一些疼痛性关节疾患。

二、流行病学

1.患病率 痛风是一种遍布于世界的常见病,其患病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取的诊断标准、经济发展程度及医学水平等。中国在1958年以前仅报导了25例痛风。8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食物中蛋白含量增高,痛风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2.性别和年龄 在人的一生中,血尿酸的浓度与体重和血压一样有其变化规律。统计表明,痛风的发病、发展和预后与血尿酸水平有密切关系。

2.性别和年龄 男性痛风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据统计,痛风起病的平均年龄大多数为40~55岁,青少年痛风大约占全部痛风的1%。近年来,痛风的发病年龄在提前,40岁以前发病的并非少见。

3.地理、种族分布和遗传 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正常成人的血尿酸水平是相似的,但也在一些地区血中尿、酸水平较高,如新西兰的毛利族,移居在夏威夷的菲律宾人,马里亚纳群岛的土著人,澳洲人和马来西亚的中国人等。在古代就已发现痛风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有家族史的患者病情也较重,且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形容表明,双亲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比单亲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病情重,而且从儿童即可发病。但痛风在世代和家系中的出现是无规律的。

4.职业和饮食习惯 早在古代就已经发现痛风在中上层社会如知识阶层、商贾富豪中发病率高于平民和体力劳动者,同时人们又把痛风与这些人的暴饮暴食联系起来。

5.三磷腺苷代谢 三磷腺苷是机体内所有细胞中的高能物质,各种因素如剧烈运动、酗酒、缺氧、外科手术及放疗或化疗后等,均可因三磷腺苷分解加速和合成减少,最终造成血尿酸升高。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早期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及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痛风的发生。在无条件进行大规模血尿酸检测的情况下,至少应对下列高危人群进行血尿酸常规检测: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男女及是否肥胖;

(2)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绝经期的女性;

(3)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

(4)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患者;

(5)中年以上原因未明的关节炎,尤其以单关节炎作为发作特征;

(6)肾结石,尤其是多发性肾结石及双侧肾结石患者。

(7)长期嗜食肉类,并有饮酒习惯的中、老年中。

痛风的发生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性的一些因素对痛风的发生一定影响。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以下一引起措施对预防痛风,尤其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有一定帮助: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吃嘌呤含量较高的饮食,应多饮水;②进食定量,不要随意增加进餐次数,以免导致营养过剩;③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④每年检查2次血尿酸,以便及时发现早期高尿酸血症,并定期随访观察。

三、诱发因素

早在古代就把痛风和暴饮暴食联系起来。在经济欠发达及食品缺乏地区,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减少。现代的观点认为,高嘌呤膳食,体重超重、肥胖及高脂血症,不仅使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上升,而且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一般认为,高嘌呤膳食及饮酒往往使血尿酸值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从而易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素食民族患痛风者很多,痛风患者控制高嘌呤饮食虽可使血尿酸下降,但仅可降低2mg/dl,因此膳食因素也不是痛风发生的根本原因。

1.饮酒 乙醇代谢能使血乳酸浓度升高,后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

2.药物 某些药物可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种特异质反应,如维生素B1和B12、胰岛素及青霉素等。

3.创伤 临床上常见到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往往与患者长途步行、关节扭伤、穿鞋不适及过度活动等因素有关,这可能与局部组织损伤后,尿酸盐的脱落所致。第一跖趾关节在步行中单位面积受力最大,因而是本病发病及病程中受累频率最高的关节,常有慢性损害的倾向.

中国一份232例报告中指出,关节炎发作的诱因及所占比例依次为:疲劳过度(45.7%)、饮食不调(进食高嘌呤食物,43.2%)、饮酒过量(25.9%)、受凉感冒(18.5%)、关节外伤(15.5%)、及过度运动(9.6%)。

四、病理

在人体内,尿酸为嘌呤和核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的来源有三:①体内的嘌呤物质进行分解代谢;②体内的核酸物质进行分解;③食物中的嘌呤物质分解而成。前二者为内源性尿酸,后者为外源性尿酸。尿酸生成后约2/3经肾脏排出,其排出量与血尿酸浓度及肾小管的分泌能力有关,其余1/3由消化道排出。

五、临床表现

典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点是起病急骤,有时甚至呈爆发性,多在夜间发作,第一次发作通常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关节肿胀和剧痛,约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受累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明显发红、发热和肿胀,剧痛难忍,局部甚至不敢接触被单,否则疼痛加重,以及关节活动受限。这一些特点可区别于其它种类的关节炎,具有很强的特征性。70%的患者首发于拇趾第一跖趾关节,病程中该部位受累者达90%,其次为足背、踝、膝、指、腕等关节,肩、髋和脊柱关节受累少见,病程初期85%~95%的患者仅累及单关节,这是典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又一特点。

部分患者发病前可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先兆。未经治疗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程通常持续1周左右而自行缓解。缓解期关节局部不遗留任何不适,这也是本病的另一特征。随着病程的延长,历时数月或数年可再发,但多数患者第一次发作后至第二次发作的间隔期一般在1~2年。以后的间歇期逐渐缩短而发作期逐渐延长,受累关节愈来愈多,最后导致不能完全缓解,并遗留慢性关节畸形

部分患者在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伴有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不适、软弱无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全身症状的有无及轻重除了与个体差异有关外,主要与关节炎的炎症程度呈正比。。

不典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1)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可先有肾结石,然后出现关节炎,而且症状较重,发作频繁,病情进展迅速并累及多个关节。

(2)多关节炎型,多见于绝经后妇女,特别是合并高血压或肾脏病患而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

(3)少部分患者第一次发作症状较轻,经过1~2天症状即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炎发作越来越频繁,症状也越来越不典型。

六、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尿酸测定 具统计,血尿酸值再中国正常男性为:3.0~7.0mg/dl(178~416umol/L),正常女性位2.5~6.0_mg/dl(148.5~356.0umol/L).测定学尿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血送检,必要时在患者抽血前一天避免高嘌呤饮食并禁止饮酒;(2)抽血前停用影响尿酸排泄是药物如水杨酸类药物、降压药及利尿剂等,应至少停用5天以上;(3)抽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4)由于血尿酸浓度有时呈波动性,故一次血尿酸测定正常不能完全否定血尿酸升高。如有临床可疑处,应重复检查。

2.尿尿酸测定 尿尿酸是反映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一项检查,在临床上可用以判定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还是尿酸排泄减少,或者是两者皆有。在进食低嘌呤饮食5天后,正常人24小时尿尿酸结果应低于600mg,或常规饮食时24小时尿尿酸应低于600mg。如果血尿酸升高,而24小时尿尿酸小于600mg,则尿尿酸排泄不良型,否则可能是产生过多型,区别两者对治疗有一定价值。

测定24小时尿尿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患者已有肾功损坏、结石引起的尿路梗阻、大量肾盂积水、尿潴留及排尿不畅等情况,可使测定结果受影响;

应准确留取24小时的尿量,留尿的容器应放防腐剂进行。关键在于向患者讲清手迹24小时尿的方法;

留尿当天如有腹泻、呕吐等脱水情况或发热、尿路感染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改期进行。

3.关节滑液检查 正常滑液呈草黄色,膝关节的滑液量不超过4ml,清亮而透明。镜下观察白细胞数小于200/mm3,中性类细胞小于25%。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滑液的主要特征是滑液量增多,外观呈白色而不透明,粘性低,白细胞数大于5000/mm3,中性类细胞大于75%。

4.组织学检查 对于可疑的痛风石组织,可作活检,

5.X线检查 早期急性关节炎时仅表现为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反复发作时可在软组织内出现不规则团块状致密影,称为痛风结节。在痛风结节内可有钙化影,称为痛风石。由于痛风石在软骨的沉积,可造成软骨破坏和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规则。病程长的患者,在关节边缘可见偏心性半圆形骨质破坏,较小者似虫蚀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向中心扩展,形成穿凿样缺损,这也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较为特征性的改变之一。

痛风在累及肾脏时,引起肾结石和肾间质病变。由于尿酸盐结石为阴性结石,须B超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才能确定。

诊断

中老年男性肥胖者,突然出现第一跖趾关节或踝关节或足背等单关节红肿剧痛,并在发作后24~48小时达到高峰,对秋水仙碱治疗有效,1周左右症状缓解,伴有或不伴有血尿酸增高可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然而关节滑液或结节活检证实的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当前国内外多采用美国风湿协会于197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在1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2. 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整个关节呈暗红色,第一跖 趾关节肿痛。

3.单侧跗骨关节炎急性发作。

4.有痛风石。

5.高尿酸血症。

6.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7.发作可自行停止。

凡具备上述条件三条以上,并可除外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

八、治疗

1.一般治疗

(1)嘌呤饮食:控制含嘌呤高的食物,减少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次数是必须的。高嘌呤食品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水产品如沙丁鱼、虾、蟹和肉类等。另外,火锅中的肉类,海鲜和青菜等混合涮食,由于嘌呤具有极高的亲水性,汤汁中含有极高的嘌呤。低嘌呤食品主要有牛奶、豆制品、鸡蛋、蔬菜和谷类等。

(2)严格忌酒:乙醇在体内产生乳酸,可降低尿酸的排出。多饮水可增加尿量,促使尿酸排出。

(3)多食碱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萝卜和瓜类等,此类黄绿色蔬菜呈碱性,可使尿ph升高,促进尿液中尿酸溶解,增加尿酸排出量,防止形成尿酸性结石。

(4)休息: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应注意休息,直至症状明显缓解。一般来说,在间歇期应多活动及锻炼,以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5)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呋塞米、阿司匹林、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等。

(6)避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因素:如过度劳累、紧张、寒冷、穿鞋过紧、走路过多及关节损伤等。

(7)积极治疗与痛风相关的疾病 如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防止体重超重。

2.急性期的治疗 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应尽早使用扩炎止痛药物,禁用降尿酸药及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注意休息,多饮水,维持饮食治疗。

3.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 关节炎发作期过后,对于无痛风石、无泌尿系结石和痛风性肾病患者,不必做特别的药物治疗。但如果胡其中任何一种表现或有频繁发作的关节炎则需要采用降尿酸治疗。

4.中医辨证诊治 本病又称“富贵病”,皆因过食膏梁厚味,内生湿热,湿热结,聚于肌肤腠理骨节间,壅塞经脉,气血瘀阻,始发本病,卒然关节红肿热痛。久病,湿热之邪凝结,而为硬结或流痰之变。病至晚期,耗损肝肾,筋骨失养,足不能步,活动不利。本病以关节疼痛为主证,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者闭也,经脉闭塞不通,不通则痛。

根据病变的发展阶段及表现的证候不同,可分为5型论治:

(1)湿热下注

主证:痹证初发,足部肢节红肿热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足不能行,身热不扬,口渴不欲饮,胸闷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得湿。内服方药用二妙散加减 局部外敷:水调散

(2)瘀血阻滞

主证:痹证日久,反复发作,疼痛不移,骨节畸形,屈伸不能,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活血汤加减。

(3)痰凝经脉 主证:关节和腱索周围或耳廓可见硬结,大者台栗,小者如豆,皮色不红,根盘散漫,坚硬如石。或硬结破溃,流出白垩样物,无臭味,面色黯黑,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法:温化寒痰。内服方药用化痰散坚汤加减

(4) 肝肾亏损证 主证:痹证日久,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活动后加剧,形瘦乏力,烦躁自汗,头晕,耳鸣,面赤,腰膝酸软,乏力,口干心烦,纳少,舌质红,少苔,脉细。治法:滋补肝肾。方用左归丸加减

(5)风寒湿型

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冬春阴雨天气尤易发作;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风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或呈放射性、闪电样,涉及多个关节,以上肢居多,或兼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缓;寒偏胜者痛有定处,疼痛较重着不移,肿胀明显或兼有麻木感,腰及下肢关节多见,舌苔白腻,脉濡。治法:袪风散寒,除湿通痹。方用:、通痹汤加减。

九、预防

1.节制饮食,减轻体重。

2.禁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肾、脑 等,慎食鱼、虾、肉类、豌豆、菠菜等。

3.禁酒,尤其是啤酒。

4.多食咸性食物,多饮水。

5.避免疲劳、精神紧张和外伤。

6.禁用肝浸膏、维生素B12和磺胺类药物

足跟痛医学上称为“跟痛症”,其特点是清晨下地的第一步足跟部疼痛厉害。有的活动几分钟后, 疼痛反而消失; 当坐下来休息一段时间, 再次站立时又会出现疼痛。这种情况有时可以自然消失,有时可以持续数日至数月,给人们的活动带来不便。一般是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引起,中老年人多见。

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往往不太理想,如果足跟遭受外伤,恢复也较慢。中老年人足部血管壁弹性降低,管径变小,供血将会更差。加之足跖筋膜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组成跖筋膜的纤维组织逐渐失去弹性,会因日常活动而受到意外刺激,如长途步行容易受伤,且难以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一般足底部有致密而发达的皮下脂肪,足跟部皮下脂肪会形成“纤维垫”,这样才能 “脚踏实地”而骨质不被磨损,由于老年人足跟部皮下脂肪减少,“纤维垫”也变得很薄,足跟滑囊得不到纤维垫的保护,行走时受到摩擦、外伤、挤压会引起滑囊炎,特别是鞋不合适就更容易引起跟部肿胀压痛。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健则骨强,肾衰则骨亦衰,中年人肾气渐衰,加之气血亦虚,脉道之血鼓动无力,易于瘀阻于局部而发为足跟痛。

足跟痛一般不必手术治疗,发生足跟痛时应分析病因,尽早就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如果足跟遭受外伤,恢复也较慢。中老年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冬春季可服用金匮肾气丸,夏秋季可内服六味地黄丸,同时外用活血通络药物。对脂肪纤维垫炎引起的足跟痛可局部物理治疗,如红外偏振光照射或蜡疗等,也可针刺承山、太溪、昆仑等穴位。对于跟骨骨刺可用冲击波治疗、针刀治疗、红外偏振光照射、局部封闭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疼痛重者可加服消炎止痛药。肥胖者应减轻体重。中医的推拿治疗首先是缓解疼痛,采用推拿、揉点、叩击足跟部、捏拿跟腱,点按悬钟、足三里、照海、太溪、丰隆等穴位,摇抖、过伸活动踝关节,还可以配合特制的醋膏外敷或应用中药浸泡,并选购舒适的鞋子。

中老年人为了预防足跟痛,应选穿宽松 合适的鞋子,鞋内加软垫;长期坚持足部锻炼,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及弹性;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久站立、行走;注意防止外伤,在高低不平的路面或下楼时用力不要过猛,以防足跟着地时受伤;每晚用热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避免或减缓足跟痛。